黄曲霉B1(Aflatoxin B1简写为AFB1)是二氢呋喃氧杂萘的衍生物,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。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*的一种。黄曲霉毒素B1对包括人和若干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,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。
在天然食物中以黄曲霉B1最为多见,危害性也*,国家质检总局规定黄曲霉B1是大部分食品的必检项目之一。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曲霉B1的毒素特性
黄曲霉毒素能溶于多种极性有机溶剂,如氯仿、甲醇、乙醇、丙醇、乙二甲基酰胺,难溶于水,不溶于石油醚、己烷。黄曲霉毒素对光、热、酸较稳定,只有加热到280—300℃才裂解,高压灭菌2小时,毒力降低25%—33%,4小时降低50%。
黄曲霉毒素B1 - 存在 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花生、玉米、稻谷、小麦、花生油等粮油食品,且以南方高温、高湿地区受污染最为严重。黄曲霉毒素耐热,280℃才可裂解,故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下难以破坏。
毒素代谢
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,它在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、黄曲霉毒素M2、黄曲霉毒素P1、黄曲霉毒素Q1、黄曲霉毒素B2α、黄曲霉毒素醇等物质。黄曲霉毒素B1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(AFM1)。
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产物,不同动物以牛奶中的AFM1代谢物含量最高。
毒性特征
黄曲霉毒素B1的极性毒性是10倍,的68倍,慢性毒性可诱发癌变,致癌能力为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,比二甲基偶氨苯高900倍,人的原发性肝癌也很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。